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打罵
我很感謝長子在兩歲半的時候跟我說:「媽媽,我做錯事的時候用罵的,不要用打的,因為罵不會痛,打會痛﹗」我跟天下的父母一樣,在做了父母以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稱職的好父母,而且在事情緊急的情況下,也會用手打孩子讓孩子在疼痛中記取教訓不要再犯一樣的錯誤。只是我比較幸運,因為跟孩子大量的用語言溝通一旦養成習慣以後,孩子會把他真實的感受跟我分享,我發現孩子可以好好用說的來溝通以後,就不再打罵孩子。
家長的暴打或怒罵,只教會孩子恐懼和逃避,而教不會你希望他學會的事。在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打罵,誠如洪蘭教授常常宣傳的理念,孩子被爆打或怒罵時,只會覺得生命受到威脅,他所有的心力只想逃命,而無法產生其他的學習。
孩子要教,才懂得遵守人際社會的規範和運作模式,但教導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暴打和怒罵,卻不是好的選項。偏偏很多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家長,會選擇怒罵或暴打孩子的方法來發洩情緒,而不是教導孩子解決問題或遵守規範。
教導孩子,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等待,耐住性子教孩子該學的事同時也要耐住性子等待孩子真的學會,這中間需要很多的時間來觀察與修正,才有可能把孩子教好。每一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與要學習的課題,這是我母職十幾年的觀察與經驗跟大家分享:
一、嬰幼兒階段需要規矩和秩序來產生良好的依附和安全感
孩子從出生甚麼都不會,甚麼都需要依賴別人的情況下,要有良好的規矩和秩序來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在良好穩定的依附關係中產生安全感。
如果可以由家人自己帶嬰幼兒,對孩子來說是幸福的陪伴。但是如果孩子一定要交給其他保母帶,只要慎選,不要常常更換保母,對孩子來說,依然可以產生良好的依附而有安全感。
對嬰幼兒來說,安全感是最重要的,所以不要跟孩子開玩笑說他不乖要叫警察來抓他,或是把他送給別人等,這對孩子來說可能會是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噩夢和陰影。
二、小學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責任感與成就感
當孩子進入正式教育的體系,競爭與比較愈來愈無法迴避。家長要引領孩子產生學習的動機與使命感,而不是斤斤計較孩子學科考試上的分數,當然也不可以跟孩子說成績不重要,這是一個兩難的議題,成績其實很重要,因為那反應一個人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孩子需要知道他對提升自己的能力與知識是有責任的。
家長要鼓勵孩子有意識的學習,因為很多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而學,只以為上學唸書考試就是學習的目的,如果因為沒有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而沒有考得高分,甚至會以為自己是沒有學習能力的而產生放棄學習的狀態,這不是很悲慘的誤解嗎﹖
在小學階段的孩子,一定要讓他覺得上學是一件充滿樂趣與挑戰的事,要讓他學會保持學習的心態,擁有良好正確而積極的學習態度,知道不斷的學習與進步是自己的責任感與成就感。考試的成績或許有起落高低,但是認真學習的心態卻不容用摸魚打混交差了事的態度來敷衍或搪塞。
多鼓勵孩子看見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而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錯誤。孩子的成就感來自於學會了而得到支持和肯定,他才會愈學愈有自信。
三、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信任感與使命感
孩子到了青春期讓很多父母很頭痛,因為他們意見愈來愈多;臉色愈來愈難看;身材愈來愈高大,父母好像覺得孩子根本就變了一個人﹖是啊﹗孩子是變了,因為他正在急速的長大,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孩子在尋求真正的獨立和自主。
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需要無微不至的照顧,他需要的是父母的信任與賦權。當父母願意傾聽青春期孩子的想法;願意相信青春期孩子的選擇;懂得欣賞青春期孩子的活力或怪異,協助孩子找出自己人生的使命,那青春期的孩子就不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反抗父母或是退縮逃避上,而可以依著自己的選擇,把自己愈活愈精彩。
每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父母不同的協助與支援。
教養孩子不單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形體長大就好,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身為一個人的幸福與使命。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天賦降生,那需要親子同心一起解碼,那需要的不僅是愛和陪伴,同時需要很多的耐心和適合的方法,才可以在解讀破譯的過程中,一同感受成長的奧秘和樂趣,在沿路上更要常常靜下心來檢視和回顧,現階段我需要的是甚麼﹖孩子需要的是甚麼﹖常常反省和微調,才可以讓親子在不停的優化中走向共好。
﹡﹡﹡﹡﹡﹡﹡
博客來曬書市集,我的書《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單本199元,三本特價399元,優惠持續至2020年7月28日,歡迎大家多多支持好書、購買好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M7O2WL